當AI成為教師的“第二大腦”,課堂將發生怎樣的變化?在浙江省金華永康市花川小學,AI課堂智能反饋系統正以每節課200+項數據指標,推動40余位教師實現從“經驗型”到“循證型”的蛻變。這里沒有“經驗直覺”的模糊判斷,只有數據驅動的精準改進——“讓每一節課都有進步”,正在從愿景變為可量化的教育現實。
校區改造效果圖
花川小學秉承“每一個都珍貴”的辦學價值觀,致力于“培養好奇又勇敢的未來創造家”,懷著“鏈接無限可能,創造無界教育”的辦學使命,陪伴和鼓勵每一個兒童懷著好奇心大膽探索,創造無限未來。
學校引入希沃AI課堂智能反饋系統,打造了AI教研中心,成為當地“AI+教學教研”探索實踐的第一所學校。并構建了“證據收集-數據分析-問題診斷-教學改進-迭代優化”教研全流程閉環,大大提高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,形成了“數據驅動-問題導向—分層進階”的教師發展新樣態。這一創新實踐,正在重新定義未來學校的智慧教學新形態。
AI教研員:課堂行為“顯微鏡”與教學改進“導航儀”
陳琦瑛老師剛上完《“浙”里有寶》這節課,便打開課堂智能反饋系統,與幾位老師一起查看課堂反饋報告,分析教學數據,探索改進方向。這一場景每天都在花川小學“AI教學研究中心”上演,老師們親切地稱該系統為“AI教研員”。
過去,傳統教研模式依賴主觀經驗和片段式觀察,難以實現常態化指導。而AI智能反饋系統突破了這些局限,它能記錄教師的每一次提問、走動軌跡和互動瞬間,生成實時反饋報告,并提出教學改進建議。這種精準、多維的課堂數據分析,使教研活動更具靶向性。為老師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反思視角和改進方向,幫助他們優化教學表現,提升課堂效果。
陳老師表示:“AI教研員不受時間限制,課后隨時分析課堂表現,連‘是不是啊’這樣的口頭禪都能精準記錄,讓我意識到需要優化提問方式。”AI教研員捕捉到陳老師平均每3分鐘一次的提問,其中62%為封閉式問題。系統自動生成優化建議:增加開放性提問比例,設計物產價值辯論環節。改進后,學生課堂主動發言率從35%躍升至68%,課堂質效顯著提高。
截至目前,已有40余位老師進入AI教研中心上課。系統捕捉的師生行為數據,讓老師們從關注“教”轉向關注“學”,賦能深度教研,支持青年教師快速成長。
AI教學助手:讓教學從“粗放式”到“精細化”
在希沃AI教學助手的加持下,花川小學實現教學從“粗放式”向“精細化”的轉變。從備課、上課、研討到優化的全流程中,教師充分運用AI技術,突破自身在知識儲備、教育經驗、思考深度等方面的局限,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。
課前,教師利用希沃AI備課功能,輸入課題目標后,AI能夠將其延展為思維導圖,幫助教師完善教學思路,帶來更多靈感,快速生成教案和思維導圖課件。通過AI集備,教師上傳分享資源,其他教師可對課件進行優化使用,促進了高質量校本資源的迭代建設。
課中,教師應用希沃白板多樣化互動工具,如學科工具、課堂活動、仿真實驗等,讓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,幫助學生看得見、聽得懂、學得進,極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。
課后,課堂智能反饋系統化身“AI教研員”,識別師生互動等關鍵片段,生成實時的反饋報告,并提出AI教學建議。精準、豐富、多維的課堂數據分析,幫助教師及時反思教學表現,不斷優化改進。
數字基座×AI畫像:教師發展的“一屏統覽”與“靶向成長”
學校以希沃AI為引擎,同時通過希沃魔方·數字基座搭建四大平臺,全面整合教研管理、學生成長、教師發展、設備管理等多維度數據,打破數據孤島,實現數據互通與閉環管理。全鏈條智慧生態治理模型的建構,為管理者提供精準、高效的數據支持,使花川小學實現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全流程管理。
數字基座平臺無感采集教師在AI集備、聽評課以及課堂教學中的數據,并從師德修養、專業成長、教學常規和學生管理五個維度構建教師發展畫像。教師可以借助雷達圖對標成長模型,獲取個性化建議,從而為專業發展提供科學指引。教學管理者則通過電子檔案袋和多維數據分析,實現精準管理,同時為評優評職和管理策略調整提供客觀依據。
在花川小學,教師們積極擁抱新技術,將AI融入教學實踐,使其成為教師的“第二大腦”。助力教師突破自身在知識儲備、教育經驗、思考深度等方面的局限,實現人機協同共生。正如施子嫣校長所言,在AI的助力下,教育正從“經驗”邁向“循證”,從“模糊”走向“精準”。如今,“讓每一節課都有進步”的美好愿景,正在逐步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。
(編輯:daisy)
價格面議
[查看詳情]